柏路會議的決策-紅四軍下山與井岡山突圍
2019-03-10 00:00:00 閱讀:
敵人“會剿”井岡山的消息,很快傳到了邊界紅軍總部。毛澤東、朱德、陳毅、彭德懷、滕代遠等都感到事態(tài)的嚴重。敵6個旅18個團之眾即將撲來,而我紅軍充其量只不過4個團,兵力懸殊太大了。紅軍的領導者們無不鎮(zhèn)靜地思慮著破敵之策。
這時,中共中央“六大”決議等許多重要文件送至邊界。為此,毛澤東與朱德、陳毅、彭德懷等商議,決定:立即召開軍隊與地方黨的聯席會議,傳達“六大”決議,研究迎戰(zhàn)方略。
1929年1月4日,“由前委召集四、五軍軍委、CP、CY特委常委及寧岡、永新、遂川、酃縣、蓮花縣委、茶陵特別區(qū)委及四軍二十八團、三十一團、三十二團二營及五軍五個大隊的代表”的聯席會議在寧岡縣柏路村橫店召開。毛澤東、朱德、陳毅、彭德懷、滕代遠、袁文才、王佐、何長工、譚震林、陳正人等60多人出席了會議。會議由前委書記毛澤東主持。
會議的主要議程是:1.傳達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有關決議;2.通過前委給中央的報告(即《井岡山的斗爭》);3.討論在強敵壓境的情況下,如何迎擊敵人的“會剿”。
在討論如何迎擊敵人的“會剿”時,與會人員發(fā)生了激烈的爭論。主要分歧意見有:有的主張憑險死守,有的主張到湘鄂贛去,有的主張到湘南去,有的主張到贛南去。
毛澤東在會上發(fā)了言。他冷靜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,指出:在當前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,憑險死守不利于我,且敵來勢洶洶,表現出下了極大的決心,加上寒冬季節(jié)已到,我軍物資菲薄,雖有群眾援助,但難以取勝。但是,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又不能放棄。要保住經營年余的井岡山根據地這塊紅色政權,不能死守,必須采取積極的行動,鉆敵人的空子。敵人從這邊打來,我們就從那邊打出去,迂回敵后,使敵人窮于應付,求得在外線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,打破敵人的“會剿”;實行“圍魏救趙”的策略計劃,影響邊界,以解井岡山之危。
毛澤東的主張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贊成。會議既否定了據險死守而不能解決經濟困難的消極防御觀點,又反對了主張全部轉移而不要根據地的逃跑主義,一致贊同毛澤東提出的內線作戰(zhàn)與外線作戰(zhàn)相結合的策略方針,實行“圍魏救趙”。
會議決定:紅四軍和紅五軍進行混合編制,五軍三縱隊編為四軍三十團。彭德懷任紅四軍副軍長兼三十團團長,滕代遠任紅四軍副黨代表兼三十團黨代表。由彭德懷率領紅三十團和紅三十二團防守井岡山;紅四軍大部出擊贛南,吸引敵人,返身從敵后打來,共同“破圍”。
為什么決定紅四軍出擊贛南呢?考慮到湘鄂贛邊界距大城市較近,位于武漢、長沙和南昌中間,東有贛江和南潯鐵路,西有湘江和粵漢鐵路,北有長江天險,南有株萍鐵路,敵人運動方便,地區(qū)狹小,紅軍不宜前去。湘南敵人兵力強,易于聚集,群眾斗爭尚未恢復,因此也不宜前去。而贛南卻比較適宜,一是山區(qū)路近;二是物資豐富,有足夠的經濟給養(yǎng)力;三是距大城市較遠,敵人聚集困難;四是贛敵戰(zhàn)斗力較弱,外省軍隊地形人情不熟;五是贛東北有方志敏領導的紅軍,吉安東固一帶有江西紅軍二、四獨立團,可以相互配合和策應;六是中央6月4日來信中,亦有向贛南發(fā)展的指示。于是,會議在認真討論分析的基礎上,認為去贛南最為適宜?!霸L問陳伯鈞記錄”,1962年4月28日,內部館藏資料。
柏路會議于1月7日結束。會議期間,毛澤東還召集朱德、陳毅、彭德懷、譚震林、王懷、龍超清等人開了一個小范圍的會議,就“六大”決議案中關于“殺戮土匪首領”問題(因袁文才、王佐在場,毛澤東省去未念,說:“休息一下”),對袁、王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討論。會上,王懷、龍超清主張殺袁、王。毛澤東提出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、不能機械執(zhí)行上級指示的意見,認為袁文才在大革命中就是黨員,不屬“土匪”之列;王佐參加紅軍后,表現積極,也在斗爭中加入了黨的組織,因此袁、王都不能殺。到會的大部分同志都贊同毛澤東意見。毛澤東“做了許多工作”。“最后,會議決定不殺袁、王。”陳正人:《毛主席創(chuàng)建井岡山根據地的偉大實踐》。
柏路會議后,邊界各縣黨組織,在群眾中進行廣泛動員,會同部隊再次加固了工事和挑糧上山,為保衛(wèi)井岡山革命根據地,作了充分的思想和物資準備。
柏路會議采取“攻勢的防御”戰(zhàn)略,是積極的策略,也是切合當時實際的策略。后來的事實證明,假如紅四軍不主動撤出,后果是難以想像的。雖然紅四軍出擊贛南后,由于情況的變化,未能實現“圍魏救趙”的計劃,但紅四軍在贛南閩西一帶,經過多次戰(zhàn)斗和艱苦工作,逐漸開創(chuàng)了中央革命根據地。因此說,柏路會議是土地革命時期的一個重要會議。當然,當時柏路會議采取這一策略,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經濟給養(yǎng)和打破敵人的“會剿”,以解井岡之危。
有人說:“上山偉大,下山也偉大?!贝嗽挷粺o道理。從另一角度說,上山是創(chuàng)新,下山也是創(chuàng)新。紅四軍下山出擊贛南,尋求更大的發(fā)展空間,開創(chuàng)了一個新的更大的革命根據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