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痛的教訓-袁王之死
2019-03-10 00:00:00 閱讀:
袁文才、王佐被錯殺,教訓是沉痛、慘重的。當時,殺袁、王的“理由”主要是:(1)認定袁、王是“土匪首領”;(2)認為袁、王有兩大罪狀:“一是反對分田反對蘇維埃;二是勾結茶陵靖衛(wèi)團,擾害永新赤色政府?!边@些罪名,實際上都是站不住腳的,是強加在袁、王頭上的。毋庸諱言,袁文才、王佐及其部隊是有缺點和錯誤的。袁、王所部雖已編入為正規(guī)紅軍,但許多人過慣了自由散漫的生活,紀律觀念較差;袁、王兩人性情高傲,只信仰個人,不信仰組織;袁文才本已隨軍下山,但中途又私自離隊,雖接受了組織處分,對隊伍仍有影響,特別是對策反羅克紹這樣的大事,既不請示,又不商量,擅自行動,是違犯組織原則的。然而,這些問題均是屬于黨內矛盾,完全可以用處理黨內矛盾的辦法去處理,決不能把已是共產黨員和紅軍將領的袁、王當作“土匪”殺害。
袁、王被錯殺,是我黨我軍早期歷史上的一起冤案。井岡山時期的老同志、前中共江西省委書記陳正人回憶說:“1930年10月,在紅軍最后一次打吉安時,我見到了毛澤東同志,把袁、王被殺的事情告訴了他。他說這兩個人殺錯了,這是不講政策。解放后,大概是在1950年,那時我任江西省委書記,向毛澤東同志匯報江西工作情況的時候,有時也還提到袁、王的事情,毛澤東同志的看法和以前一樣,沒有改變,還是認為殺袁、王是殺錯了?!?965年5月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,還特意會見了袁文才、王佐的遺孀,握著袁妻謝梅香老人的手說:“袁文才、王佐<tt>九九藏書網</tt>不在了,他們?yōu)橹袊锩膭倮鞒隽素暙I?!薄睹珴蓶|在江西》,中共黨史出版社。袁、王二人在50年代就已平反,被追認為烈士。這是后話。
從袁、王之死的悲劇中,人們可以引出一些教訓:
1.必須肅清黨內“左”傾錯誤的影響。
“左”傾錯誤是袁、王悲劇的根源。在我們黨內,自八七會議以來,由于在反對右傾錯誤時,忽視了對已經滋長的“左”傾錯誤的批判,這就為“左”傾錯誤開辟了道路。這種“左”傾錯誤在八七會議后繼續(xù)滋長,在創(chuàng)建井岡山根據地的過程中,毛澤東亦被指責為“退卻逃跑”,并被撤銷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、秋收起義前委書記職務。后來召開的黨的“六大”,仍然存在“左”的錯誤傾向,才有了“六大”通過的《蘇維埃政權組織問題決議案》。正是這個決議案的“左”傾政策條文,給邊界特委提供了“尚方寶劍”,加上邊界特委對袁、王的不正確結論,從而導致中央派出巡視員彭清泉來處理袁、王。這是歷史的教訓。鄧小平曾經說過:“‘左’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!一個好好的東西,一下子被他搞掉了?!痹?、王之死正是我們黨的歷史上的“可怕”一幕。袁、王在井岡山干得好好的,一下子就被“左”傾錯誤的執(zhí)行者“搞掉了”。
2.必須正確區(qū)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。
應該承認,袁文才、王佐及其部隊是有缺點和錯誤的,但終究屬于黨內矛盾,而不是敵我矛盾。毛澤東在袁、王的問題上始終堅持了正確原則,透過現象看本質,具體情況具體分析,靈活地執(zhí)行了中央的政策。當時是緊張復雜的戰(zhàn)爭環(huán)境,處理這個事件的中央和邊界特委領導人,在政治上并不是都能像毛澤東那樣成熟,他們帶著偏見,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,錯殺自己的同志,主觀上還自以為是堅決執(zhí)行了黨的政策,捍衛(wèi)了革命的利益。這不能不說是造成這一悲劇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無產階級政黨不但要有正確的政策,還要造就大批政策性強、素質高的領導干部隊伍,才能把握住革命事業(yè)的方向,將革命引向勝利。否則,就會造成歷史的錯誤。
3.必須堅持調查研究,防止“輕聽輕信”。
當時紅五軍委和領導人受“六大”決議案的影響,不察當時邊界黨和紅軍內的復雜情況,缺乏審慎的調查研究,輕信了特委某些人的不實之詞,出兵彈壓,也是釀成袁、王悲劇的一大教訓。
如上評述,決不是深究什么個人的責任,而是為了吸取歷史的教訓。